獐子岛喜贝 低碳减排新成员
随着全球二氧化碳增多导致的气候变暖问题,正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巨大挑战。节能减排、改善生存环境、保护地球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刻不容缓。诚如经济专家和气象专家所言,“低碳时代”正如约而至,并贯穿了吃、穿、用、行、住等方方面面。其中“吃扇贝”等“低碳饮食”新方式更是成为低碳生活的一大标签与潮流,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吃扇贝“减排” 低碳生活有新招
所谓“饮食大过天”,根据一份低碳生活网站的投票显示,在节水、节电、节油、节气、节能、节碳、节‘食’等几种主流低碳生活方式中,“少吃肉类,多吃素食”的低碳生活排行第一,占24%,比起第二名“拒绝塑料,使用环保布袋”要高出7个百分点。这说明倡导低碳饮食的理念日渐流行,而通过改善饮食习惯达到低碳减排的方式也是人们很乐意接受并便于在生活中付诸实践的。
“低碳饮食”的概念和前些年提倡的“健康饮食”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崇尚营养均衡。但衡量饮食是否“低碳”的标准主要还得看人们摄入的这些食物中所产生“碳足迹”总和的多少而定。包括所食用的这些食物从生长、加工、出产到运输、上市及制作、烹饪甚至处理食物垃圾的全部过程中所产生的“碳耗用量”。碳耗用量越低的食物,制造的二氧化碳就越少,而食用碳耗用量低的食物越多就能越好地保护地球,从而改善生活,美化环境。
其实,在“低碳食物”的红黑榜上,除了像肉类等因碳耗用量大而被列入黑名单的食物外,更注重的是提倡人们多摄取一些碳耗用量低的食物,例如当地生产的时令蔬果等。不过,最近有一种海产品悄然名列“低碳食物”的红榜前茅,“低碳一族”纷纷把它加入到自己的健康食谱中。这位冉冉升起的“低碳新星”就是獐子岛虾夷扇贝,也就是广大海珍品消费者所熟悉的“喜贝”。到底獐子岛喜贝有何与众不同之处,竟能一跃成为“低碳食物”中的佼佼者?关键还是在于它“吸碳减排”的神奇威力。
獐子岛喜贝中国第一个碳标识认证食品
科学研究表明,海洋中贝类和藻类养殖活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使用大量的海洋碳,从而提高浅海生态系统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具有减少二氧化碳的作用。在近海海域养殖水产品,特别是大型贝类和藻类产品,是增加海洋生产力、提高海洋固碳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其作用和意义不亚于植树造林与增加绿地。
而一份最新科学报告显示,大型冷水性贝类品种之一的“虾夷扇贝”,因其形成贝壳中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在生长的过程中对吸收海洋中的碳起着重要的作用,也间接对大气中的碳含量有所影响。据SGS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獐子岛渔业2010年生产的5万吨虾夷扇贝,带来的碳汇效果为12,221吨二氧化碳当量,这相当于53,1360棵大树一年在大气中的碳移除量。
正是基于獐子岛虾夷扇贝在养殖过程中有固碳效应,能够有效吸收海洋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体现了绿色养殖、低碳经济的主张,因此在2010年10月22日,獐子岛虾夷扇贝获得了国际权威机构SGS(全球著名检验、鉴定、测试和认证服务机构)颁发的中国首个“碳足迹”标识认证,这也是中国食品行业获得的首个碳标识认证食品。这亦是獐子岛喜贝得以在众多“低碳食物”中脱颖而出,成为“低碳一族”的香饽饽的主要原因。
獐子岛虾夷扇贝,是全世界扇贝科中品质极为优良的增养殖品种之一。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北纬39度纯净海域,特别是在近2000平方公里海洋牧场中采用底播养殖的方式自然放养,出产的扇贝产品因肉质鲜美肥嫩、营养丰富、品质超群而一直备受消费者喜爱。
从某种程度来说,獐子岛喜贝健康消费文化的形成,也是对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一种积极响应,“多吃扇贝=多种树”的低碳消费理念,值得社会大力推广与实行。眼下正值“3.12”植树节到来之际,有心想为低碳事业献一份力,却无法亲自去种树的环保人士,大可以在家烹制几道扇贝菜品或到餐馆点食以扇贝为主的佳肴,享受美味的同时还间接种了树,一举两得,不失为“低碳减排”的一种好方式。
发展低碳经济獐子岛渔业一马当先
当前社会,推行“低碳经济”已被认为是避免气候发生灾难性变化、保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之一。“低碳经济”顾名思义,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含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显著降低的经济模式。它不仅是一种新的理念,更是被国家和企业当作下一轮新经济的增长点。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探索“低碳经济”新产业发展模式这一方面,獐子岛渔业走在了整个行业的前列,引领了我国海洋农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2011年1月16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山东寻山集团有限公司联手组建的“中国首个碳汇渔业实验室”在黄海水产研究所正式宣布成立。碳汇渔业实验室下设獐子岛虾夷扇贝碳汇实验室和桑沟湾贝藻碳汇实验室,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首个碳汇渔业实验室的正式运行,意味着我国渔业将实现从“数量型”到“质量效益型”再到“碳汇生态型”的转变和升级。同时,碳汇渔业实验室的成立与发展也将对全国气候变化、推动现代渔业发展、开展前沿领域的相关研究工作,以及实现企业为创新主体等多个层面,做出积极贡献。
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2069)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作为一家以水产增养殖为主,集海珍品育苗、增养殖、加工、贸易、海上运输于一体的综合性海洋食品企业,她以敏锐的市场触觉和长远的商业眼光,率先一步在行业中开展了碳足迹评估项目,在生产优质产品的同时关注并努力提高产业对低碳减排的贡献,成为了发展绿色、低碳新兴产业的实践者和示范者。其发展的目光与胆识,其勇于承担责任与义务,积极发挥领军企业控制力、影响力与带动力的精神,在行业内外做出了先锋表率。
作为中国渔业的领军企业,獐子岛渔业在2011年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被世界经济论坛和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评选为全球16家“可持续发展的新领军者”典范企业;2012年1月,獐子岛渔业又以“行业塑造者”的身份出席瑞士冬季达沃斯;2012年2月,獐子岛渔业董事长吴厚刚应邀出席中美农业高层研讨会并向世界推介大连海洋牧场建设。所有这些都是对公司多年来发展可持续海洋牧场的肯定。
吴厚刚认为,獐子岛渔业作为负责任的全球企业公民,要高质量建设基于生态系统水平的现代海洋牧场模式。“当前粮食问题仍然是亟需解决的全球性问题之一,有人做过研究,全球人口到2050年将超过90亿,粮食需求比现在要增长70%,而海洋食品的需求量也要增加5000多万吨。谁能给我们提供海洋食品?海洋渔业资源已面临枯竭,海洋牧场建设无疑是一条必经之路。海洋牧场即能保证海洋生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又可以保证产品和经济效益。海洋牧场的产品可以保证人口的增长以及人们对食品品质要求的提升。”
据了解,20多年前,獐子岛渔业在北纬39度的周边海域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经济模式,就是海底播种“庄稼”——非游动的海洋生物,取得了巨大成功。这种既不需要淡水也不需要土壤,却能有效地补充了人类所需蛋白质的生产方式。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规划建设海洋牧场开始,獐子岛渔业提出了“耕海万顷养海万年”的主张。经过科学研究,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实施轮播轮捕、休耕养护、限制捕捞量、在海底投放人工鱼礁等措施,使海洋生态得以恢复。并在海洋牧场采用了一种叫“多营养层次综合水产养殖法”的养殖方式(IMTA)。这种方式是利用一种生物的废料来养殖另外一种生物,这种技术让公司增加了产量,实现了经济多样性,同时,减少了浪费,降低了引入人工饲料的需求,还保证了生物多样性。2011年,世界海洋管理委员会的“可持续渔业原则与标准认证”对獐子岛的海洋牧场开展评估,现场审核已经通过,这就是在全球多个国家推行的MSC认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