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利机长》背后:航空安全不只靠英雄

   2016-12-19 13370
核心提示:《萨利机长》背后:航空安全不只靠英雄李昊:英雄可以在关键时刻救众生于水火,但严谨的制度与理性的社会才是安全的根本保障,是

《萨利机长》背后:航空安全不只靠英雄

李昊:英雄可以在关键时刻救众生于水火,但严谨的制度与理性的社会才是安全的根本保障,是安全感的真正来源。
 

http-%2F%2Fi.ftimg.net%2Fpicture%2F1%2F000067041_picl<em></em>ink
2009年1月15日,萨利机长迫降纽约哈德逊河时,我正在哈德逊河对岸的新泽西,与坠机地点可谓近在咫尺。坠机地点正对着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和“无畏号”航空母舰码头,去过纽约的华人都很熟悉这个地方。当时,我突然在电视里看到一架客机掉到自己曾经去过的地方,震惊难以言表,以至于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震惊之余,我最初的反应是,这架飞机太幸运了,厄运连连的纽约终于开始“转运”。因为,萨利机长成功迫降在哈德逊河,堪称航空史上的奇迹。发动机停车是飞行中最可怕的情况,满载着155人和21吨航空煤油的庞然大物突然失去动力,且处于低空低速爬升阶段,根本没有足够的速度和高度调整姿态,飞机正位于高楼林立的纽约市上空。大飞机即使在设备完整的机场内迫降都是异常危险的,在场外地面迫降凶多吉少,在场外水面迫降几乎总是机毁人亡。事发时,萨利机组实际上处于现代航空史上最困难的处境,纽约市则处于9·11之后最危险的时刻。毫无疑问,萨利机组拯救了纽约。

几天之后,萨利机长与地面空管员的通话录音被公布出来。在这段3分钟左右的对话中,萨利机长语气平静、语速平稳,语言简洁镇定,听不出丝毫的紧张。尤其是当他以极其平静而准确的语言通知空管员准备在哈德逊河迫降时,我马上明白了这不是一名普通的民航飞行员,这次迫降成功也不是一次简单的幸运,这是一个货真价实的英雄创造的奇迹。这段对话是电影中的高潮,汤姆·汉克斯的配音虽然功底深厚,但在镇定与自信上,完全无法与萨利机长的原声相比,没有采用萨利机长的原始录音,堪称电影的最大遗憾。

萨利机长的壮举对当时的美国社会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坠机发生时,纽约尚未彻底走出9·11的阴影,持续近十年的“反恐战争”依然看不到成功的希望,2008年底的金融危机席卷全国,无数的人失去了工作与房屋。不管从哪个角度看,2009年1月的纽约都处于最阴郁、最艰难、最脆弱的时刻。这座城市再也经不起一次9·11式的悲剧,这座城市、乃至这个国家太需要一个英雄,太需要一个好消息。

萨利机长在及其困难的情况下拯救飞机的壮举,使纽约民众乃至美国社会真切地重温了掌控危机、力挽狂澜的安全感。一时间,萨利机长成为了全美国的英雄,肤色各异的人们对他充满了真挚的敬意。在救援航班的过程中,萨利机长的处置冷静果断,机组的配合高效准确,空乘自始至终高呼“brace, brace, brace, head down, stay down”,空管及备降机场有效保障,乘客听从指挥有序逃离,沿岸救援行动及时而又专业。在那一天,所有出色履行了自己职责的人都是英雄,萨利机长只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坠机事件发生后,媒体扮演着温情而不失理性的角色。主流媒体在赞扬萨利机组的同时,并未一味煽情迎合公众,而是承担起了社会监督的职责,理性探究美国商业航空系统的机制性、体制性弊病,形成了完善民航安全管理机制的社会民意基础。

坠机事件几天之后,《纽约时报》刊登了长篇深度报道,在赞赏机组的壮举之余,也尖锐地指出这种奇迹再也不会出现。因为,萨利机长是由空军战斗机飞行员退役转飞民航的最后一代飞行员,坠机事件发生时他已经57岁了。在萨利机长加入民航的时代,美国民航进入了快速扩张时期,民航开始建立自己的商业化训练体系,用短平快的方式批量培训飞行员,以适应民航商业盈利的需要。

空军战斗机飞行员的训练是为应对高度危险的空中险情而量身定制的,训练不计成本,不计代价,不惜工时。作为优秀的空军战斗机飞行员,萨利机长的心理素质与特情处置能力与普通民航飞行员不可同日而言。与空军主要依赖飞行员的高超身心素质赢得空战胜利不同,民航选择了另一种安全策略。民航主要是通过提高飞机的安全性、冗余度、自动化来实现安全,人的因素退居到了第二位。这样的安全策略符合商业化、标准化、国际化的运营需要,但一旦遭遇1549号航班式的危险特情,机组身心条件、训练内容、处置程序上的短板,就会变得致命。近年来,世界各地多起坠机事故均反映出上述问题。

这起坠机事件发生后,国家交通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第一时间启动了事故调查程序,调查机构、权限、程序、预案均事前设定,调查机构地位独立,不受社会舆论的影响,不因萨利机长的英雄形象而网开一面。在事故调查中坚持了“质疑事故每一环节”的职业素养。事实上,航空安全正是源于调查机构对历次航空事故近乎苛刻的独立调查行动。有的调查行动历史数年之久,调查成本近乎天文数字,这些调查原则和行动推动了交通运输行业的安全进程。

事实上,航空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英雄确实可以在关键时刻救众生于水火,但严谨的制度与理性的社会则是安全的根本保障。在萨利机组的英雄壮举背后,媒体对航空安全体制独立深度报道,政府机构依法展开严密调查,按程序及时披露重要信息,公众在事件中保持善意与理性。不让英雄掩盖体制性缺陷,不将安全寄托在英雄个人,这种做法不仅使英雄更加熠熠生辉,让航空安全更有保障,而且使社会公众获得真正的安全感,堪称公众、制度、社会的共赢。

《萨利机长》展现了美国航空运输安全领域的经验与教训,对中国航空运输管理同样具有借鉴意义。中国在交通运输事业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由于人口规模巨大,经济规模、物流规模快速扩张,交通运输系统面临着在快速发展中保障安全的巨大压力,防范重特大交通安全事故的形势依然较为严峻。2009年以来,铁路、航运、公路领域均发生过重特大安全事件,今年以来,航空运输领域也发生多起高危事故征候。

人口大国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如何保障交通运输安全堪称世界性难题。英雄在危机时刻挺身堵住安全漏洞固然令人感动,但交通运输的系统性安全归根到底依赖各方运输参与者共建安全体系,防范因某一环节出现漏洞造成整个系统崩溃的短板效应。如何平衡经济利益与安全效益,如何提高交通运输系统各环节从业者的专业性、责任心,如何增强交通运输安全管理的科学性,如何完善交通运输事故调查机制,如何健全信息公开机制,如何提高全社会对于交通运输安全问题的理性与共识,是中国社会亟需认真解决的问题。

《萨利机长》在中国上映时,中国即将迎来一年一度的春运序幕,这是全球最大规模的交通运输洪流,无数的游子即将踏上回家的旅程。在启程之前,《萨利机长》带给我们的并不仅仅是暖心,还有长久的思考。

(注:作者是四川大学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特邀研究员,美国Temple University国际研究学者。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反对 0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经理人学院
推荐图文
推荐经理人学院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EHSCity  |  产品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EHS微信群 EHS论坛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9037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