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保投资不断加码
据统计,与去年相比,环保部在一般公共服务、科学技术、社会保障等支出基本持平,唯独在节能环保支出这一项增幅接近50%,由294791.2万元增加到441856.5万元。政府投入加大对整个环保产业来说无疑释放了一个积极的信号。
图一环保部2016-2017支出预算对比图
2016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印发了《关于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的意见》,提出3大目标,即绿色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20年超过2.8万亿元;培育50家以上产值过百亿的环保企业;到2020年,环境治理市场全面开放,基本建立环境信用体系。《“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快发展先进环保产业,到2020年,产值规模力争超过2万亿元,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环保领域。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PPP、政府购买服务与第三方治理等不断完成新突破。
官方数据显示,“十一五”以来,环保产业年均增速超过15%,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网络流行语说,“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然而,在环保从业者看来,利好政策虽多,生存依旧艰难。甚至有行业观察家断言,“5年内将有大批中小环保企业死亡”。
现阶段,有4个突出问题正威胁着中小环保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二、问题一:融资难
融资难,是因为融资只停留在项目融资阶段,一般为6%~8%收益率,没有高额的溢价。融资难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系统性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
1.从企业角度来看,一是规模小,积累少,较难提供有效的抵质押担保。二是财务制度不规范,信息透明度差,信用状况较难实现客观评判。三是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业绩不够稳定,发展前景较难评估。
在去年由中国环境报社主办的“2016城市绿色发展论坛”上,江西致远环保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谌向阳告诉记者,国内与国外在贷款方面是不一样的,国外只要有好的想法,就可以得到贷款,当年美国苹果公司贷到款只因为乔布斯的一个想法,而国内需要抵押物或质押物。
2.从银行角度来看,一是融资渠道不畅,中小环保企业资金需求多依赖于银行,加上中小环保企业贷款经营成本高,银行承担风险较大。曾有媒体调查发现,中小环保企业资金获得渠道有3个,即银行贷款、自筹和证券市场融资及其他,分别占比80.82%、16.44%和2.74%。二是不良贷款的税前核销政策比较严格,加之严格的经营问责和绩效考核,面对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评价压力,银行积极性不够。与传统行业相比,多数环保企业规模偏小,抵押担保能力不足,大多股份制银行还以收取财务顾问费、手续费等形式对其实行上浮利率,企业较难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低成本贷款,申请信贷审批流程较长且条件严苛,难以满足企业长期资金贷款需求。
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到最近几年环保类项目融资额在在一千万以下的部分占大部分比例,一亿以上的金额则比例很小,环保产业要想进一步的发展,除了需要从银行方面融资外,还需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
图二环保类项目融资额分布
数据来源:投融界
环保市场进入“战国时代“ 中小企业该何去何从?
- 5月 清洁燃煤发电论坛,燃煤发电清洁化发展之路
三、问题二:“野蛮”跨界,喜忧参半
“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相继落地,业界预计将带来近20万亿的“大蛋糕”,吸引了不少企业纷纷进入环保领域。用“热”来形容这一年的跨界并购实不为过。今年年初,已有并购大单频频爆出。北控、首创几乎同时入资浙江开创,交易完成后,北控占股约21%,首创占股19%,有媒体称之为帝都双雄会师开创。
不难发现,并购浪潮中,大型国企无疑是主角。大批国企因业务转型需要,借助资本优势而竞相涌入环保产业。比如,葛洲坝集团投资约4.73亿元,收购了凯丹水务75%的股权;中石化节能环保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在湖北成立,这是中石化唯一的节能环保工程公司、节能环保政策研究及技术支持中心。
之所以呈现这种态势,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负责人表示,某些传统行业和企业的传统业务下滑幅度甚至超过30%,所以在行业突围中,环保产业成了一个重要选项。
事实上,国企以其雄厚资本跨界进入环保领域,不仅可以弥补财政投入不足,填补治理资金的巨大缺口,也会给环保产业带来一定发展动力。本是好事一件,可业界对此却褒贬不一。不少摸爬滚打多年的环保从业者认为,这些“门外汉”存在搅局市场的风险,有可能凭借资本优势抢食市场蛋糕。“单纯的资本财务型投资不利于环保产业规模化发展,大量资本进入或将造成环保产业结构性过剩。”
四、问题三:税收支持力度减弱
节能环保产业是典型的政策驱动型产业。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税收扶持政策。但是,目前环境税收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税收优惠难以享受、税收支持力度减弱等。
现行税法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采取15%所得税税率和对企业研发活动给予所得税抵免的税收优惠。但环保企业大部分属于中小企业,只有少数可以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大多数企业因为会计信息规范性限制等难以获得研发所得税抵免。可以说,绝大部分环保企业对于上述优惠还是可望而不可及。
再比如,财税【2015】78号文对“垃圾”的定义比国家原来执行的财税【2011】115号文有所收窄。财税【2015】78文号规定,垃圾仅指城市生活垃圾、农作物秸秆等,而忽略了对环境影响更大的工业废弃物和危险废弃物(包括医疗废弃物)。也就是说,工业及危险废弃物处理企业无法得到增值税税收优惠。
税收政策优惠的减少,加重了企业的财税负担。这对从业企业来说,资金周转压力将增大,对整个行业发展也不利。
五、问题四:低价竞争
一个“乱”字足以形象地描绘出当前环保产业低价竞标的业态。据《关于遏止环保行业恶性竞争的提案》披露,垃圾焚烧领域中标价格屡创新低。
2015年6月新泰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中标报价48元/吨,8月安徽蚌埠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26.8元/吨,10月江苏高邮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26.5元/吨,12月浙江绍兴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以18元/吨的报价再度刷新行业底线。仅数月时间,中标价从48元/吨骤降至18元/吨,降幅达62%。污水处理领域也不例外,中标价呈现“断崖式”跌落。2015年12月,安徽安庆市城区污水收集处理厂网一体化PPP项目以0.39元/吨污水处理费的报价,让不少业界人士“大跌眼镜”。
对此,众多环保业界资深人士指出,在不设底价限制的情况下,企业为了获得项目,快速抢占市场,低价恶性竞争不可避免。威立雅中国区副总裁兼CEO黄晓军直言,这种做法对整个行业冲击非常大,甚至是毁灭性的,不仅损害了环保行业的健康发展,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还难以实现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
“低价恶性竞争的结果,要么是环境服务质量打折扣,要么是政府最后被迫妥协接受涨价”,一位环保上市公司负责人说。的确如此,如果整个行业乱了,作为行业中的一份子,企业还能偏安一隅吗?这种“拿了一个项目,坏了一个行业,害死同行,累死自己,坑死业主”的做法必须制止。
当前,随着环境治理全面深入推进,环保产业发展迎来大好机遇,产业政策也在逐步完善,但是,由于诸多原因,中小环保企业的生存依旧艰难。我国有四五万家环保企业,真正成规模的却不多,技术含量也不高,有的企业还处在起步阶段,为了生存下去,难免出现低价竞争和粗制滥造。
在北京万邦达环保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友谊看来,接下来的五年是环保市场真正洗牌的时候。
虽然环保产业发展速度很快,但生态环境问题仍十分突出,还有近70%的环境治理需求没有被挖掘。如何从万亿产业的市场竞争中突围?
六、环保行业有哪些方向大热
趋势一:环境综合服务商队伍扩大
以环境质量改善为出发点的环保效果时代,促使政府环境政策导向转变为区域面源的综合防治。而环境综合治理思路的确立,让综合服务能力越来越成为企业参与环保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由此,众多环保企业纷纷由单一服务型的“装备制造商”向“环境综合服务商”转型。
诸如首创、北控水务、博天、桑德、威立雅、苏伊士、国祯环保、晓清环保、碧流天能、巴安水务、凯天环保、维尔利、环能科技、兴源环境等企业提供“治理方案”等服务而非具体技术、设备、产品的占比已愈发不可被忽视。
趋势二:细分领域异军突起
环境监测受益首当其冲
环保税法2018年开年征收,企业减排数据将是决定企业是否能够减税、或者缴纳以及需要缴纳多少税的关键,即征税要有监测数据,需要安装监测设备或者第三方监测服务。
诸如恩德斯豪斯E+H、赛莱默分析、岛津、崂应、天瑞仪器、天健创新、华测、等众多社会化的第三方环境监测领先企业,都预期2017年监测行业将迎来密集利好政策及爆发性需求增长,纷纷抢占市场展示高低。
环博会参展商青岛崂应相关负责人表示:“环保税法对环保产业的促进作用已经逐渐显现。一方面,环境监测设备以及多参数监测系统的研发、生产不断加大,产品质量逐步提升;另一方面,第三方委托运营服务专业化水平正在提高,保证系统运行可靠,数据及时、准确、有效。”
水务行业景气度再度进入高峰期
自2015年“水十条”落地并全面执行至今,城镇污水厂处理、提标改造正释放巨大的市场空间,同时,相对趋于饱和的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工业废水处理、流域治理以及农村污水治理市场仍存在巨大的缺口。如景津环保、兴源环境等,在技术模式、商业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纷纷将市场目标投掷于废水处理、农村污水治理等蓝海市场。
随着环保指导思想向“质量化”转变,污水排放指标趋严,膜法水处理行业将保持20%以上高速增长,年产值有望从2015年850亿,增长至“十三五”末的约2000亿。滨特尔、和氏璧、中环膜、等50余家全球领先膜工业企业在今年五月的亚洲最大环保展“中国环博会”展示高新材料与成套解决方案。
VOCs治理市场具有很大的想像空间
环博会上VOCs治理专区展示面积同比增长20%,柏美迪康、梅思泰克等100余家工业废气治理企业纷纷抢占展示高地,带来最具震撼力、创新力的VOCs解决方案。从“十二五”到“十三五”,VOCs政策治理体系经历了从无到有。随着VOCs治理相关政策法规、标准的颁布实施,以及‘十三五’期间将要进行的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部门垂直管理改革,和工业污染源不断加强监管,末端治理市场逐渐明晰,中端控制和源头削减市场想象空间巨大。
大固废产业有望加速成长环卫一体化迎市场蓝海
环博会项目总监透露“本届环博会的固废板块是一大亮点,无论是展示还是论坛,都呈现出加速成长的态势。以资源再生利用为核心,向环卫、危废、餐厨垃圾、农业废弃物等多个细分领域进行延伸是固废板块主要特点。”
长期以来由于垃圾分类回收系统不完善,导致我国城市垃圾回收清运效果不佳、资源循环利用率低、垃圾终端处置成分复杂处理难度大等问题。2016年6月发改委等部门发布的《垃圾强制分类制度(征求意见稿)》,从政策上对垃圾分类进行强制规定。
环博会参展商桑德等企业都看好大固废产业的成长空间,认为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的健全以及环卫市场化改革,一方面利好环卫清运市场,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前区分可循环利用资源与需要进行终端处置的垃圾,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对于焚烧等终端处置来说,垃圾的成分更简单、焚烧效率和发电量等指标都可以得到提升,从而提高盈利性。
趋势三:创新和国际化仍是主基调
2016年11月,环保部、科技部联合发布《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显示环保技术市场的潜力巨大,环保行业的科技创新已成大势。
环保行业规模化发展成主流,龙头企业赚得“盆满锅满”。一味追求同质化,但却没有技术含量的中小企业是注定要被淘汰的。
德国人口虽只有8000万,但其却塑造了2300多个世界级品牌,环保行业也一样,小企业不是完全没有生存空间。小微企业要想在此番“洗牌大战”中生存下来,必须走精细的技术化路线,提供具有科技含量的服务。